做一个文化的苦行僧
——读《文化苦旅》有感
2018届高三(12)班 吴雨涛(现就读于同济大学)
文化,是最为抽象的概念。“文化是什么?”芸芸众生,千姿百态,举手投足,无不在诠释着最真实的文化。“文化”一词太庄严、太遥远,当最先进的科学都难以驾驭这桀骜不驯的精灵时,总得有人走遍千山万水用双脚来丈量它。于是一场文化苦旅就此启程,从原始人的洞穴到眼前的都市,从西北的莫高窟到江南的小镇,它使时空无尽地延伸。正如当年的郦道元、徐霞客,走遍名山大川,横贯古风今貌,七尺之躯,一走便是大半个中国。
但这场旅途绝不止这些,它注定苦涩、压抑。使人痛苦的不是跋山涉水的艰辛,而是文化的厚重、历史的砥砺。走过道士塔,方痛悔文化在屈辱中流亡;走过柳侯祠,才嗟叹文人多舛人生中无奈的心绪;走过天一阁,终明白学者心底对孜孜学术的永恒乡愁。文化注定苦涩,因为它被时光涵养,太纠结、太厚重,即使只是打开书本,都如同一块烙铁在心头狠狠烙上一印,更不用说亲临遗迹,把身心完全裸露在那茫茫的历史迷雾之中。
在字里行间中,在仆仆风尘下,在苦涩的文化里,我分明看到了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不惑之年,毅然辞去高官,投入文化的怀抱,余秋雨先生展现了大家的担当与气阔。《文化苦旅》之所以能把人打动,正在于它跳出自然景观的铺陈,而把目光投向了人文景观与社会现实,乃至对文化走向与本质的分析。敢于承担文化的厚重,敢于品味文化的苦涩,敢于让人们了解朝夕相伴的文化。这一番苦旅,也是荡气回肠,豪情四溢,触常人之所不敢及,这便是余秋雨先生作为文化人的担当。
一篇《白莲洞》,揭示了文化的起源和归宿;一篇《漂泊者们》,道尽了赤子心中的家国情,人们总惊异于余秋雨先生深刻的感悟与连珠的妙语,把常人难言的感受用语言生动地呈现,把最隐晦的文化诠释出来。肩负起文化担当,历足千山万水,也唯有文化才能体味文化,这不仅指文化知识,更指的是文化的情怀,正依靠着这份情怀,余先生得以从点滴笔墨中看出文人的心态,从信客身上窥得一世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本书断不能把文化说清,但透过一本书,我看到了文化的担当、文化的情怀、文化的求索,如同一个苦行僧,在文化的雨巷走不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