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寄语
陈平生 校长
春回大地,物竞自由。"龙腾霄汉开新运,鹊立枝头报好音",在编辑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福安一中校刊《灵谷文苑》今天推出了。
福安一中自光绪二十八年宁郡中学堂的第一声铃响始,历经福宁府中学堂、省立三中、三都中学、福安县中、福安联中、福安一中等诸多变迁,直至今年已拥有一百二十周年的校史,并且跻身首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可以说,百年的历史是一条伟大的长河,百年的沧桑凝成一枚光荣的胸章,百年的教育铸造一块不朽的丰碑,而最值得福安一中人骄傲自豪的,就是百年来流淌其中、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我相信,新创刊的《灵谷文苑》,她将是充满朝气,充满创造力的,她将会为我们学校的文化注入一股清鲜的力量,成为我们福安一中人的文化乐园。
在注重素质教育、推崇五育并举的教育语境中,《灵谷文苑》的诞生适得其时。她提供一个校级发表平台,鼓励师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表达,用文艺的形式塑造校园纯净健朗的审美空间,弘扬良善美好的道德品质,推崇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将为厚植校园文化精神作出独特贡献。
《灵谷文苑》编辑部由一支有情怀、有才华、有责任感的教师队伍组成。从策划、约稿、审稿、编辑、设计,每一个环节他们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正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奉献精神,能树立这样的精品意识,所以《灵谷文苑》定能唱响主旋律,传播好文化。
我希望,全校师生、社会各界能给初生的《灵谷文苑》宝贵的支持。
我相信,《灵谷文苑》定能成为我们这所学校一张金色的文化名片。
宋朝张栻有诗云:“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春回大地,校园里,宿舍楼旁的红继木花像涟漪般层层扩散开去,大操场高高护墙上的一长列炮仗花在争先恐后地怒放,连教学楼墙角的几株月季也羞羞答答地奉献着她们的一片妩媚。
三月,校园里,有一朵小花也悄然开放了,她就是我们的《灵谷文苑》。
“灵谷”二字,取自“灵谷草堂”之名。距福安一中溪北洋新校区约3公里,溪水如玉带绕着一座古村落,名为“廉村”,乃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故里。唐肃宗为嘉奖恩师薛令之廉洁刚直的高风亮节,赐此村名。廉村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庄。廉村河对岸的城山村灵岩山,有一处薛令之年少读书地,人称“灵谷草堂”。《灵谷文苑》的命名,蕴含着一中师生勤读诗书、刻苦创作、追慕先贤、涵养廉德之深意。
这是一朵文艺之花。她定位于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固定的校级发表平台,以此鼓励文艺类作品创作。平台分线上与纸质两类,线上是依托福安一中公众号“灵谷文苑”作品专栏,纸质是依托福安一中《扆山教育》“灵谷文苑”作品专刊。拟设的栏目有教育随笔、散文雅舍、诗歌回廊、习作天地、五育通感、美丽校园等等。
这是一朵文化之花。文化是菁菁校园的内在灵魂,各种文化样式当如春之百花园,勃勃生机在于百花齐放,各美其美。文学艺术更应尽显其文化熏养功能。福安一中历来群英荟萃,卧虎藏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才华横溢者比比皆是。如今有这《灵谷文苑》,犹如有了座自家后花园,当可于此园中尽情绽放风姿。
这也是一朵献礼之花。今年正值福安一中120周年校庆,全校上下喜气洋洋努力工作,齐心协力在教育各个领域开拓进取。《灵谷文苑》诞生适逢其时,她将以自己的翰墨书香,为福安一中百廿华诞抒写最真挚的颂歌。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全面发展素养教育,大力推进五育并举已成为当今教育之风潮。福安一中作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在这方面,更应有当仁不让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来勇立潮头。全体编委当困知勉行,不懈努力,不负校长所寄予的“将《灵谷文苑》打造成福安一中文化名片”的厚望,为这所百年名校添砖增瓦,为厚植校园文化底蕴培花植木。
散文雅舍
教室外的银杏
教室外的花圃新栽了22棵银杏。
上学期,我刚到新校区,就欣喜于这个发现。这22棵银杏虽小,但树干笔直挺拔,已高出两层楼了。银杏总是急着向上长,旁逸斜出的枝条不多,也不长,树干高高瘦瘦的,颇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叶子却繁密得很,细细的,象一把把小扇子。
这几年,不知怎的,忽然就喜欢起花草树木了。在村头村尾、古刹溪边,每发现一棵老树,常常会入神地看上一阵,似乎想要从它庞大的身躯中寻觅出某种奥秘。但南方较多的是榕树,银杏却少见。
银杏应该是北方的树种。前几年到安徽农村,见到过一棵老银杏,树身粗壮,要几个人才能合抱,叶子仍然是细小的,稀稀疏疏,地上却似铺了一层金黄的毯子。树牌上标着树龄:五百年。我还在树下第一回尝到了银杏果。
这学期开学,到了学校,我又看到这22棵银杏了。去年秋天,它们在霜风冷雨中绚丽绽放,而后就褪下了一身荣耀。如今光秃秃的干枯的样子,就像几根竹竿,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而此时,外面路边的所有树木早就郁郁葱葱了,不免让人担心。
一周过去了,又一周过去了。
有天早上,我倚着栏杆,忽然看到了一棵银杏长出了几点绿意。那叶芽太小了,我看得很不真切。我疑心这只是幻觉,细细地看,确乎是长出了绿芽。接着,我又发现了另两棵树上也长出了绿芽。我知道那绿芽是怎样的美丽!几年前,在阳春公园里,我曾用微距拍摄过银杏的绿芽。那叶芽子在肚脐眼处迸出来,翡翠似的,绿得醇厚,又通体透亮,像婴孩一般。我常想,这绿芽应该就是春天的诗心吧。
这变化令我信心大增。诗人说,没有哪个生命会甘心放弃一个春天。果不其然,没几天,好几棵都相继长出了绿脑袋。这叶子真是顽皮,没一点规矩。有的先在树梢上长几叶;有的树枝上没一星绿,却在树腰上长了几圈叶子;有的却像约好了似的,上上下下一齐长出了无数的新叶。我暗暗赞叹:这银杏可真浑身都贮满了绿啊!
有两棵树,去年春天的时候已经不长叶子了,今年依然没长出叶子。有一天,教室外边来了一辆大型起重车,隆隆几声就把那两棵银杏拉走了,挖了坑,新栽上了两棵榉树。
榉树叶子浓密,相比之下,银杏的叶子太少了,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但是,我知道那点点的新绿也是一种追求、一种宣告。
靠对面教室的角落还有两棵,去年长得好好的,今年却迟迟还没长出叶子。有一回,我忍不住了,问一位正在浇花的工友,工友头也不抬,说:“活着呢!”过了几天,那两棵树依然没有任何征兆,我又忍不住了,问办公室的同事。一位好心的女老师说:“那两棵去年秋天叶子落得最晚,也应该长得最迟吧。″我也希望是这样。或许,此刻它正努力积蓄着力量,准备奋力一搏,以赢取辉煌的胜利呢!
这周一去上课,往栏杆外瞥了一眼。哇,好家伙!一天不见,银杏的叶子,一下子浓密起来了,好象黄毛丫头摇身一变成了水灵灵的大姑娘。微风吹过,叶子翩翩,似无数的绿蝴蝶齐舞。我急切地望向对面角落的那两棵,模模糊糊的似乎也看到了星星点点的绿。我连忙问身边的学生看到了没,现在的学生视力也不行,看了半天,说:“看到了,长出绿叶了。”
至今,已有18棵银杏长出了新叶,叶子鲜嫩可爱。从远处望去,颇似姑娘们穿上了统一的绿色灯笼裙。而那两棵银杏后来居上,长得格外出众。
还有两棵银杏,我也梦想着,它们在某天清晨也会忽然地浑身迸发出生命的绿色。而且,我希望它们能够一年年不断地成长,长成几个人也合抱不过来的参天大树。
九龙井是我去过之后念念不忘的为数不多的几处风景之一。那似乎是从天外直接挂下的瀑布撞上各种形态的石臼后激起的水花,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子之后,仍旧时不时在我脑里起起落落。每次忆起那里清甜的空气,我的嗅觉仿佛都会瞬间得到洗礼。
这次去,多了些雨。不过不大,若有若无,连毛毛雨都不算。明明是雨天,但要是你把手伸出,却是老半天接不到一点雨滴。可雾,却是铺天盖地了。那牛乳般的雾,像是事先约好了一般,从水面上,从石缝里,从树枝间,齐齐涌出。然后交织,缠绕,铺陈,延展。于是,坚硬的变成了柔软,透明的变成了朦胧。天地仿佛被笼上了一层巨大的面纱,世界一下子安静了。
站在装了栏杆的崖壁上,四下望去,只觉世界静缈,天地悠悠,有一种幽思自心底油然而生。我似乎看到了千百年前一如眼前别无二致的石臼深潭,似乎还看见了那些在山水之间衣袂飘飘吟咏长啸的古人。那时上山的小径一定没有此刻栏杆,而足下的石阶也一定不似眼前齐整。可是,树影应如是,泉声应如是,鸟鸣应如是,山岚应如是。
我看到王摩诘吟着“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向我走来了。他是来送别友人的,他准是深知友人心事,于是他就用山水相送,他知山水最是慰人心。
韦苏州也吟着“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向我走来了。步伐有些凌乱,但眼里却分明流露着一丝欣喜。我知道,一定是青山碧水将他的眼睛点亮的。
李太白也来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瀑布,无数里银河,正是谪仙人的胸襟。
正想着,雨忽然大了。密密的雨点穿雾而来,打在石上,水上,树上。溅起的不仅是水花,还有音乐——是的,就是音乐。造化之所以称之为造化,定是因它的巧于安排——它安排下大大小小的石臼和深深浅浅的水潭,再于其旁布上高高低低的树丛,然后,遣来了风和雨。于是,音乐奏响了。好家伙,似乎所有的音阶都在一齐跳跃,似乎所有的旋律全都缠绕交织。多情的造物主在这个远离尘嚣的天地里上演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高调,张扬,却又质朴沉着。
雨很快停住了,山中又若无其事地云雾缭绕。拐过一个弯,毫无防备的,一条巨幅的白练赫然在目。像是从女娲漏补的那块天空里喷涌而出,又像刚才四下里的雨水全都聚会于此。呼啸、腾挪,然后,义无反顾狠狠摔下。我们正惊讶于它的暴躁,可一低头,它又瞬间变成了一潭碧波,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好似它从来如此沉稳,从不调皮。
还不止这样。伴随瀑布而下,渗透云雾之间的,还有久违的清甜。仿佛所有的空气都被刚刚洗过,又像嗅觉刚刚重启。站在这样的空气里,只觉世界异常清新,人生无限美好。我不懂音乐,可我却突然理解了伯牙琴里的高山流水,我不屑附庸风雅,却瞬间明了了曲水流觞的真正趣味。
雨和雾里,又一次出现了王摩诘、韦苏州和李太白。我似乎还看到了苏东坡与客泛舟于赤壁,阮籍嵇康们清谈于竹林。我钦仰他们的横溢才华,但我更羡慕他们的飘逸潇洒。或许,人生总是喜忧交织,生命总有些许无奈。可是好在,我们都拥有美妙的大自然,就像此刻我眼前所见所喜的这座——九龙井。
诗歌回廊
凤 娇
那天,花、太阳、大海。
沙滩上,刻着大大小小的信仰。
追逐,肆意,奔放,
他们踏上航船,扬帆起航。
青春,
一如五月花海,灿烂无比;
又像海边浪花,永不停息。
青春的一中,
是凌晨,台灯,书声;
是操场,晚霞,汗海;
为青春,他们搏击长空;
望未来,他们勇攀高峰
温柔懒懒的山风,
吹散了日暮的云霞,
却吹不散学子的激昂。
风华正茂,
他们挥斥方遒;
热血满腔,
他们奔赴远疆。
此时,青春;彼方,梦想;
颔首,白帆;脚下,碧浪。
他们劈波斩浪,
未来,展翅翱翔。
古风雅韵
文歌大块,
韩阳十景(节选)
李铃泉
其一 仙岫晴云
逶迤千里远来龙,
到此隆然聚一峰。
仙子钟情灵岫美,
韩阳寄意画帧浓。
环山渺渺风无迹,
客水悠悠浪绝踪。
多少闲暇相对望,
晴云不许见真容。
其二 铜冠双松
铜冠双山一径分,
铁松把守若将军。
南来盘问生人客,
北往高挥过眼云。
百载双松成旧说,
一方古井合听闻。
徘徊终日寻遗迹,
车马如龙尽世纷。
习作天地
风车茉莉
层层叠叠的白色花瓣中间,几簇淡绿色花蕊,花蕊中藏着一颗透明的水珠,那是我最珍爱的明珠。
若把我和弟弟的关系比作一个“人”字,我是长长的一撇,弟弟就是那伸出的一捺。我们相互依靠,彼此温暖。
弟弟应国家“二胎”政策而来,与我相差整整12岁。出生的那天,他躺在摇篮里像一个小小的花骨朵睡得甜甜的,我小心翼翼地握起他柔软的小手,他那粉嫩的小拳头,包裹在我的掌心里,也点开了我内心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那一刻,我决心一定要做个陪他长大的好姐姐。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记得某个时间他会走了,然后他会跑了,或者更早一点,他会爬了,能翻身了......弟弟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令我欣喜异常,我看着他一点一点长大,就像见证阳台上的那盆风车茉莉,在一点一点地绽放。
一天,大人们都出去了,只留我和弟弟在家,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停了。阳台上几株风车茉莉正散发着雨后独特的清香,玳瑁色的枝条,缀着翡翠色的绿叶,细小的花瓣稀稀疏疏,想必正是“绿肥白瘦”吧。阳光透过云层,在素雅的花瓣边,镶上一圈淡淡的紫,每朵茉莉似乎都泛着金光,花与叶一同把影子投映在地上,形成一个个闪闪的光斑,煞是好看。
弟弟胡乱挥舞着双手,“咿咿呀呀”叫着,粉嫩的小手指向深藏在绿叶中的那一枝,满是渴望的神情——他想摘到那朵花呢!
我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掐下这朵娇艳的小花,将花别在他的衣襟上,弟弟看看花,又看看我,咧嘴笑了。笑脸在小花的映衬下显得特别可爱,我也笑了。
夏季的天空总是阴晴不定的,忽然天空又暗了下来,一道刺眼的闪电当头劈下,随即一个雷猝不及防的在耳旁炸响,大地仿佛都随之崩裂。弟弟先是愣了几秒,然后扁着嘴,“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大颗大颗的泪珠滚落下来,我正不知所措时,他张开双手,一下子扑到我的怀里,我下意识地抱住他,我第一次感受这个小小的生命传递给我的害怕、无助以及信任,那是一种由亲情萌发出来的全身心的信任。不知怎的,一种念头从我心底油然而生:我是姐姐,我要保护好弟弟。我轻轻抚着他的小脑袋柔声说:“不怕不怕。”
我把弟弟护在怀里,就像弟弟护着他胸前的那朵小小的花,我忽然觉得,我怀里护着的,就是整个世界。
小作者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雷雨天里护住幼小的弟弟,像弟弟护住了娇弱的风车茉莉,托物言情,以一朵小小的茉莉,抒发姐弟情深,画面温馨而美好,流露出一个姐姐的责任感和亲情,温暖而细腻。本文曾获得福建省中小学生同步作文评选一等奖。
中国被人们称为“诗的国度”。打开历史厚重的卷轴,扑面而来的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古典诗词。
中国人喜欢以诗歌记录生活,感受生活。一同采摘车前草的妇人们边吟唱“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边欢笑地劳作;途经田家的杨万里眼见农家老小下田插秧,写出“田夫插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留热闹场景在几行文字;陶渊明不堪官场喧闹,回归田园,作《归田园居》几首,抒“复得返自然”之乐。诗歌相伴人们生活,甚至使诗成其生活,一生与诗为伴。站在历史之后的我们虽难以切身体会先人们的生活,但庆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诗歌一睹往日的生活场景。几千年以来,沧海桑田,而不变的是我们仍能与前人读着同样的诗,感受他们生活中的欣喜与失意。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需要经历太多的温情、冷酷、满足与难堪。尤其是在经历生活中的阴暗时,我们会感慨自己万分不幸。但如果以历史的眼光看,我们的这些“坎坷”又实属平常——无数的诗歌给出了这一答案——我们读诗不仅可以读古人的生活,还可以用古诗照见自己的生活。有的人在诗中读到寂寞,有的人在诗中读到爱情,有的人在诗中寻找生,有的人在诗中感受死……诗是有生命的,帝王将相、佳人才子、英雄常人,都在诗中集合过,它是生命的广阔舞台。
诗是中华民族气息渐渐凝成的产物,它蕴含着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气韵。我们含蓄,我们内敛,我们深沉,我们对于感情的重视使我们仔细雕琢字句,提炼成诗。今天的我们读诗可以在诗中捕捉到无数细腻的情感,这使我们得以与深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属于那上千年前的文化所涵养出的灵魂对话。远在他乡,我们一同望月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我们共同的愿景;遭遇不平,“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我们心里的旷达;遥望前路漫漫,向未来进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我们对人生的展望。诗是中华文化的使者,它悄然地住在我们的心里。
诗,写的是生活,写的是情感,写的是文化,它是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共同的记忆。今天,我们为什么读诗?因为诗,写的是我们。
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语言形式。“今天我们为什么读诗”,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选好选准论述角度尤为重要,角度不能过大,大则空洞无物;但也不能太小,小则不成体系。陈淏然同学的这篇文章先阐述“诗写的是生活、情感、文化、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共同的记忆”这一见解,然后从“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以诗的方式记录生活和表达情感”,“诗蕴含着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气韵”三个方面来阐述,逻辑清晰严密。表达上准确生动,能熟练地运用长短句式,娓娓道来,易引发共鸣。另外,文中所选诗词较多,素材丰富,也足见小作者较为深厚的诗词底蕴。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冰雪与硝烟下的战歌,咏唱着冻不住的信念,赞叹着压不垮的脊梁。电影《长津湖》用它动人的笔触,刻画了无数的中国脊梁;用残酷战争场面,唤醒了国人那段英勇惨烈的民族记忆,也带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与深刻的思考。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繁华盛世之下,河清海晏,那场掠夺与侵略的无情炮火隔了岸,却依稀带着硝烟的味道。七十年光阴如梭,如今的我们感受不到也想象不到,那个山河破碎的时代,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那个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时代,只因那一句伍千里奋不顾身的诺言,那句千千万万伍千里们奋不顾身的诺言——“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崇高的时代,让我们听见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嘹亮战歌。那一刻,大荧幕仿佛不复存在了,眼前是无数英魂在温柔地望向荧幕前的你我说——“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是啊,我们能够安享静好岁月,不就是因为无数先烈的负重前行吗?
负重前行,负重前行,哪里只是言语那般容易。那无情的战火,那难耐的伤痛,那无尽的严寒,那战友的牺牲,无数苦难都如同一把刻刀,把他们切削得遍体鳞伤,但他们始终不曾后退一步。在伍万里拉开车厢门的那一刻,万里长城如巨龙盘踞青山之上,那一刻,他心里想的应该是,他将与他的战友们用血肉之躯共同筑就我们新中国的万里长城。因为,长城内外,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是五万万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他家乡的十里渔船,是亲人朋友,是他美好的未来,他的后代们美好的未来。所以无数的伍千里们、伍万里们一步也不愿退,他们的骨骼连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巨龙的脊梁,如万里长城,坚固而强大。
“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有什么理由遗忘这段历史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敬畏这些为国家和平负重前行的人们呢?没有他们奋不顾身的前行,就没有我们今天和平的发展环境;没有他们前仆后继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脊梁扛住了时代的重压,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天地,坐在电影荧屏前的我们又怎能冷漠地置身事外呢?怎能不在这短短的三个小时内接受一场精神的洗礼呢?
中国从来不缺脊梁,舍生取义的精神万古长青。每一次磨难降临,总有人挺身而出,无问西东。君不见地震无情,而四海同心共赴救援,君不见疫情肆虐,而八方协力同袍战疫?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重任在你我肩上,愿我们都将成为共和国的脊梁。脊固不折,长津长青,伟大的精神长青!
全文文笔畅达,感情充沛,在《长津湖》的精神洗礼中,抒写了一份热忱的爱国之情。行文中,对称、铺排、反问运用娴熟,记叙、抒情、议论相得益彰,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又杜绝了泛滥的抒情,做到了文质兼得,是一篇能给考场作文带来启示的佳作。
五育通感
故事里的九家保(节选)
谢玉针(气急败坏):施脓禄,你这个女人,我问你,人都跑哪里去了?
施脓禄:人都在这,五百块大洋你也拿了,他们卖口粮,卖牲畜,卖耕地,甚至拿出了作女儿嫁妆的银饰去典当,你究竟要怎么样?!
谢玉针:你这个女人,看你一脸老实相,没想到你的胆子大得破钵都没这么大!闽东共产党的七个“大头货”,一个都不只五百块大洋,你全部都给我放了,老实说,到底把人藏在什么地方?
施脓禄:南溪村山青水秀,外头天大地大,出了门就像鱼到了溪里,他们爱到哪里就游到哪里,你休想找到他们。
谢玉针:好!看你的嘴硬,还是我的老虎凳硬!把她押回去狠狠地打!
(众团丁押施脓禄及担保人下,灯光转暗,灯亮。镜头切换:两天后,施脓禄遍体鳞伤,走路摇摇晃晃,极其虚弱,被押到刑场,其他担保人紧随其后。国民党县党部官员,身着黑色中山服,头戴黑色礼貌,端坐刑场中央,谢玉针及民团众团丁排列在他身后。)

官员:施脓禄,听说你非常硬骨头,打死都不招。其实你受了他们的骗。你还不知道吧,蒋委员长第四次围剿在江西瑞金活动的朱毛红军。局势已经明朗,你们的共党头子马立峰、范式人被送到福州监狱改造,有没有命回来不知道。只要你们几个申明不跟共产党闹事,我就把五百块大洋还给你们。如果你说出叶飞、詹如柏他们藏在什么地方,我还可以赏给你五百块大洋。五百块!那可是五六十亩好地哪!
施脓禄:收起你这套骗人的鬼话吧,我们穷归穷,但多少知道地瓜丝不跟白米一个瓮。穷人的房子被大水冲垮的时候,你们这些县官大老爷在哪里?我不知道什么叫共产党,但我知道,马立峰、叶飞、詹如柏带领我们减租减息,分田分地,就是想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穷人都愿意跟着他们走!
县官:一个农村老妇知道什么?你不要再顽固了。快说出来,大家都可以拿了钱平平安安回家。不然你们九家男女老幼都得掉脑袋!
施脓禄:来吧,我们这些穷命本来也不值钱。老人孩子没有画押担保,凭什么要他们连坐?要杀就杀,不要说那么多!
县官:共产党不是说自己要解放劳苦大众,解放全人类吗?你看看你,连自己的孩子都保护不了,还说什么全人类?这就是你们共产党人的信仰吗?
施脓禄:呸!你有什么资格跟我谈信仰?让穷人过上好日子是什么罪?领导穷人打倒剥削他们、欺压他们的人,犯了什么罪?倒是你们,苛捐杂税,杀人放火,到处都是无人区。只管自己吃饱喝足,不管百姓死活!难道,这就是你们的信仰吗?我明确地告诉你,我,还有我丈夫,都不是共产党员,但共产党我们跟定了!我们永远跟党走!乡亲们,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我牺牲了,不管变成四块还是八块,请你们将我身上的红布捡一块,交给党组织,告诉他们,一定要给天底下所有的穷人打下一片赤红的江山。
(该原创戏剧节目在福建省第七届中小学艺术节中获得宁德市一等奖、福建省三等奖)

此画以马克笔和针管笔作为主要绘画材料。为了表现校园中不同时期的场景,人物和事件,有意采用了照片的形式将各个场景集中到一个画面内,以正中的一张为重点,从左上开始依次为教学楼,种有银杏树的拐角,军训时的彩虹,放学的途中,校内的雕塑,宿舍楼外的天空,运动会时的起跑和夏季音乐会的现场。这幅画取材于校园生活中的点滴,既有难忘的盛会,也有不起眼的日常,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构成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煦的阳光,同学们的笑容,大家一起朝着理想与目标奋斗的模样……一切一切都留存在回忆中,成为珍藏的宝物。画笔代替了显影液,将照片从记忆的胶卷中洗出,它们不仅是记录,也是见证,见证了我们在阳光下一步步成长,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丰满,走向灿烂的未来!
END
供 稿|福安一中《灵谷文苑》编辑部
刊名设计|刘江楠
封面设计|何 俊
初 审|陈曼山
复 审|陈 雄
终 审|陈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