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教师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精神,按福安市科学技术协会、福安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22年科普报告进校园活动要求,2022年11月15日,由福安市教育局主办、市科协承办的“2022年福安市科普报告进校园”活动走进福安一中。福建省曾呈进名师工作室成员、福安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福安市科普工作室领衔人张发坤老师为学生开设了科普讲座《项目化实践活动的常见方法》。

张发坤老师以《赛江流域沙蚕对水稻田环境指示性的实验与研究》为例,介绍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的基本要求、基本步骤及项目化实践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技巧。整场报告以“沙蚕对水稻田环境指示性的实验”为重点,如何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施实验——分析总结,如何控制自变量与无关变量,如何科学有效地获取实验数据,引发学生高度认同及深刻思考。讲座为学生介绍了科学研究的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也让学生在中学时代较系统的认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形成严谨科学研究思维及正确的科研方法。同时,“赛江流域沙蚕对水稻田环境指示性的实验与研究”的成果发现,也激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及现实条件出发去研究、创新、创造。




最后,张发坤老师勉励学生,科学和历史总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望同学们不断大胆的去探索发现!
我们有幸听了张发坤老师有关项目实践的讲座,老师就项目实践,介绍了项目实践的研究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实验调查法,渗透介绍了访谈调查法。
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介绍张嘉程同学的《赛江流域沙蚕对水稻田环境指示性的实验与研究》的项目研究。老师通过PPT介绍了寻找沙蚕数量减少原因的过程,包括实验,数据计算,排除假设。最后通过一个视频,运用对照实验,展示了沙蚕在河水、井水、纯净水等中的存活情况。研究者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农药对沙蚕存活也有影响。而后再设置了对照实验,定性定量分析农药浓度,种类等对沙蚕存活率的影响。整个实验过程较为严谨细致,推断合理。 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和精神,我们从中学到了应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做出合理的假设,并通过严谨计算排除不合理假设,如何形成课题,如何设计实验。增强了我们的科学观念,激发了我们实验研究的兴趣,使我们形成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研究者对社会的关注、责任感和钻研精神。该研究还启示我们:应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农药。对环境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千载的上下求索中,人类有了机器服务;在迷途的不懈追寻中,辉煌的未来在灼灼闪耀。当讲师温厚的声音贯耳而过,我方知毫厘间科学研究之广度与难度。像一滴渺小的水流,发现问题,找到方向;再到做出假设,控制变量,汇入河川;经过观察与深切地思考,这之间所消耗的时间与精力都是巨大的,犹如在艰险的独木桥上行路,一步的差错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当讲师严谨的眼神扫视而过,我方知片刻间科学研究之高度与强度。实验过程中,对数据要屡次观测,汇集成表格,有的还需要在特定时间与地点,以特殊的方式开展,还无不意味着其之繁杂。只有一份份整理过后的表格被完成,才算告一段落。当讲师的微笑显现于前,我方知永恒中科学研究之美丽与喜悦。纵使再多磨难,遭受再大的困苦,可当一切尘埃落定,宛若“拨开云雾见青天”,历史的宏大画卷上会划下你浓墨重彩的一笔,万千人民的心中会刻下属于你的印记。这厚重的成就感堆叠,带着喜悦,以强大的力量支配着你,推动着你前进,越过一个又一个山川,到达最美的风景,这便是科学的魅力所在。我思故我在,也正是因为科学家深切的思考与开拓的勇气,更兼备败而不馁的毅力,才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其实科学研究不怕失败,小到日常,大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亚里士多德,尽管他的部分理论是错误的,可却无人否认他的功绩,因为其本身所代表的精神就是崇高,令人敬佩的。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人才辈出于广阔的时代舞台,愈是如此,本身的品质余越发要受到锤炼。“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何不以此意志,以此品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胜而不骄,败而不馁,敏于思考,奋发前行,从而有为于科学。调查是基础,却最为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积少成多,汇点滴小流成汪洋大海,才能筑起科学堡垒。
张发坤老师莅临福安一中,向我们分享了获得国家级奖项“明天小小科学家”二等奖的研学项目“赛江流域沙蚕对水稻田环境指示性的实验和研究”,并与我们交流分享了在实验调查中的方法技巧和心得体会,让我对科学实验探究的步骤过程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通过本次讲座,我明白了实验探究是科学严谨的。看到其实验过程中引用计算潮汐引力复杂理论公式,以及计算一个变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的法则,是为了更合理的算出一个因素对实验的影响情况时,虽然难以理解这些艰涩的计算式,但是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这份踏实折射出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精神、对数据精密分析处理的态度,恰恰诠释了“严谨”的学术精神。通过本次讲座,我明白了实验探究是实事求是的。在探究不同区域水质对于沙蚕生存状况的影响时,实验者不会停留在理论的分析,而是在推算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实验,进一步论证结论。在展示探究的实验记录视频时,其向同学们展示的规范的操作流程以及准确的实验药品用量,及实验后满满一表格的实验数据。更阐释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这份积极动手操作的热情与务实,不正克服了浮躁的风气,彰显了探究者“脚踏实地”的品质吗?通过本次讲座,我明白了实验探究是敢于创新的。在如今探究者灵感枯竭、难以找到前进方向的背景下,像“赛江流域沙蚕对水稻田环境指示性的实验和研究”这样既契合福安当地风土人情、又具有研究价值意义的课题属实少见,这种不囿于成见,而是打破常规寻找适宜课题的创新精神,值得钦佩。在张老师的讲座的启迪下,我明白了:要想做出一份真正有价值的探究活动,不仅要有守正创新的勇气,更要有严谨认真的务实与实事求是的稳重。这份值得学习借鉴的精神将指导着每一位听众在接下来的研究性学习中检视自身的不足,追求更高的卓越!